“校园欺凌”从来都不是一个冷门话题,尤其是这几年来,校园欺凌的案件被频繁曝光,随着越来越多的校园阴暗角被暴露在公众视线中,公众的反应从人人口诛笔伐,到扼腕叹息,再到慢慢地开始选择性忽视、习惯性冷漠。小编突然发现,“校园欺凌”的话题不应该成为信息快销时代的“热点”牺牲品,发生了,看见了,感慨了,遗忘了。
小编之所以想和大家聊“校园欺凌”这个话题,还得从《新闻调查》近日播放的调查《致命的欺凌》说起。
半年前,一位青海的农家孩子因为不堪学校同学的欺负在儿童节当天选择以喝农药的方式结束了年仅15岁的生命。时隔半年,当这件“校园欺凌”案件走进公众视线,死者陶成鹏短暂的生命轨迹再次被重新审视。
陶成鹏是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的一名初中学生,临走时留下了三封遗书,而遗书上还留着他因吃了过量安眠药而流鼻血时的斑斑血迹。
在这些带着血迹的遗书中,陶成鹏讲述了自己长期被同学欺凌的细节:拿饭盒,打开水、洗饭盒、倒洗脚水、洗头,还有殴打,由于无法继续忍受欺凌与侮辱,所以选择轻生。
到目前为止,陶成鹏所在学校的校长被免职,涉事学生被处以行政处罚和500到700元不等的罚款,由于这些孩子未满16周岁,行政拘留不予执行。
根据媒体报道,这几年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事件走进公众视线,发生地几乎遍布全国各地。“15岁少年张超凡在网吧被6名同学殴打长达四小时后死亡”、“ 四川乐至初中女生遭扒光羞辱”、“ 南安两初中女生暴力3分钟 小学女生被扇25巴掌”、“ 福州永泰初三男生遭围殴脾被切除”……这些触目惊心的标题,却实实在在地发生在现实生活中里。
央视新闻曾在网上发起了一份关于校园暴力的调研,结果显示:校园暴力的方式以“扇耳光”、“脚踢”、“语言辱骂”居多,而受害人的性别女生占比约为85%,男生约为15%。与之相对的,施暴者的性别女生居多约占82%,男生约占18%。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调研报告中,“欺凌发生场所”最多为“空旷地带”(41.82%),而“教室、教学楼”(29.09%)竟然位列第二。这么说来,即使是在学校、老师的明目监护下,学生被欺负的行为依旧会发生。
在陶成鹏的案件中,受理案件的互助县威远镇派出所给出的理由是“像欺凌这个行为,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咱们该如何处罚,但是打人明确规定了如何处罚。”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认为,“不满16周岁的孩子,没有构成犯罪的不能给予处罚。但是怎么办呢?我们法律没有说。”
因为陶成鹏事件发生在6月份,由于相关法律的缺失,使得在此案件中相关的涉事学生并没有受到同等的法律问责。
近日,针对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教育部联合中央综治办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具体内容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其中,在依法依规处置方面,要求各地要建立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及时报告制度,一旦发现学生遭受欺凌和暴力,学校和家长要及时相互通知,对严重的欺凌和暴力事件,要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报告,并迅速联络公安机关介入处置。
对实施欺凌和暴力的中小学生必须依法依规采取适当的矫治措施予以教育惩戒,既真诚帮助又充分发挥教育惩戒措施的威慑作用。情节较重的,公安机关应参与警示教育,对情节恶劣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
对于“校园欺凌”行为在西方国家也时有发生。今年轰动一时的中国留学生施虐同胞案就发生在美国加州的一所校园。美国检方起诉,涉事学生犯有绑架、折磨等罪名,其中涉及到加州刑法206条第12022.7款,最高刑罚是终身监禁。
“校园欺凌”在英文中翻译为“campus bullying”,而美国最著名的校园欺凌案件还得从1999年发生在科罗拉多州的科伦拜校园事件。美国导演Micheal Moore(迈克尔· 摩尔)还曾以此为背景拍摄了记录片《科伦拜的保龄》(Bowling For Columbine),还原了高中生持枪冲入科伦拜高中,枪杀12名学生和1名老师,击伤二十余人的事件。
现在,美国对校园欺凌整治已经形成了专业体系,包括家长、老师发现霸凌的倾向如何制止,如何减少学生的霸凌受害者特征来避免被欺负,霸凌来临时如何应对,霸凌发生后对受害者的心理干预等等。
当校园欺凌发生的时候,我们的学校、老师、家长可能没有办法第一时间为孩子挡下这本不该属于他们的黑色记忆,但是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家长、老师和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在事情还没有那么槽糕前把伤害降到最低。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学习哥整理了一些防护方法,也许并不完整,但真心希望,从今往后,这些曾是站在黑暗角落的孩子,他们的世界也能重新沐浴阳光。
To 学生:
一、不能“怕”
在遇到勒索、敲诈和殴打时不害怕,要敢于抗争,要勇敢说“不”。因为这些拦截的不良少年大多和受害者同龄,他们所实行的第一次拦截往往都是一种试探。
如果此时在心理上就被对方所压倒,任其欺压,那么这样的第一次妥协其实就纵容、鼓励了拦截者,就会带来更不良的后果。但我们提倡在“不怕”的前提下与之抗争,但不意味着逞一时之勇,反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二、及时报告,向成人求救
刚才说了不能逞一时之勇气。当个人力量不行时,要及时向学校、家长报告。第一次遇到拦截后的表现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对方的目的是否得逞,如果一味害怕而忍气吞声,或是不想宣扬,会在无形中助长对方的气焰,使得对方以为你软弱可欺,往往会导致新的勒索、敲诈和殴打事件的发生。
三、不要以暴制暴
如果你想直接对抗欺凌者,千万记住不要以暴制暴,而是要运用语言的力量,就事论事。如果欺负人的同学完全不听,这时候也要保持冷静,千万不要动手。
四、不加入欺凌小团伙
很多欺凌者喜欢拉帮结派,如果你为了不被欺负就加入欺凌者小团伙,这样你就成为了“帮凶”!所以,离那些喜欢欺负人的同学远一点,尽量不加入他们的小团伙。
To 家长:
如何发现孩子受到了欺凌?
11.身体的伤痕
如果孩子身体无故出现瘀伤、抓伤等各种伤痕,夏天经常穿着长袖衣服,就很可能受到了伤害。
22.生活规律和习惯的改变
食欲下降、注意力恍惚、睡眠质量变差、学习成绩波动、做恶梦,如厕习惯改变(厕所是校园欺凌的高发地,因此很多孩子避免在学校上厕所)等。
33.不爱上学或要求转学
由于体验到生理、心理上的痛苦,受到欺凌的孩子会变得恐惧和厌恶学校,突然不爱上学。
44.情绪和行为的变化
突然变得沉默,不和外界交流,年龄小的孩子可能出现如尿床、依恋父母等退行行为。
一旦你的孩子出现了以上行为,他/她很有可能在校园内受到欺凌,家长该如何应对呢?
①及时干预,将伤害降到最低
比如及时制止视频、影像材料进一步流出和传播,将发生冲突的学生暂时分开隔离,防止进一步的冲突和欺凌发生。
除了及时进行身体方面的治疗,更要重视心理和情感急救,不能急于改变或回避孩子表现出的恐惧、焦虑、紧张等感受,要耐心倾听和接受孩子遭遇创伤后的这些反应,然后再跟孩子一起面对善后事宜。
②需要家长更多的安慰和陪伴
卷入欺凌事件的孩子,对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遭到破坏,被欺凌者有时需要在家里调整一段时间,家长要接纳孩子可能还会出现的情绪不稳定、紧张和焦虑,认可“这种感觉的确很不好”。
必要时家长要请假在家和孩子一起做些感兴趣的事,帮助孩子重新建立对他人和学校的信心。
如果欺凌事件特别严重,就需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的干预和帮助指导。不仅受欺凌者需要专业干预和辅导,欺凌者如果手段特别具有伤害性和侮辱性,同样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
③教育孩子不要欺凌他人
教导孩子尊重别人,学会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家长可以要求孩子思考自己被同学起外号时的感受,当和别人发生冲突时,教导孩子不要把这种消极的情绪发泄到别人身上。
教会孩子自我排解负面情绪的技巧。例如深呼吸、回忆开心的事情、原地走两圈等,让自己能够冷静下来。
④家校联合,及时向学校、公安机关反应
如果发现自己孩子受到校园欺凌了,或者孩子主动和家长说明自己被欺负了。家长不应该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让孩子无休止的忍耐。而是应该把情况如实向学校班主任、学校校长反映。如果学校方面解决不了,还应该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要充分合理地维护孩子的权利,让他们有安全感。
To 学校:
正如上文中提到,有29.09%的校园欺凌发生在“教室、教学楼”,所以,当校园欺凌发生时,学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九部门联合发布的“防暴”《指导意见》中指出,“校长是学校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第一责任人,分管法治教育副校长和班主任是直接责任人,要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明确相关岗位职责。”
1切实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全体中小学生从小知礼仪、明是非、守规矩,做到珍爱生命、尊重他人、团结友善、不恃强凌弱,弘扬公序良俗、传承中华美德。
开展“法治进校园”全国巡讲活动,让学生知晓基本的法律边界和行为底线,消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错误认识,养成遵规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积极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切实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注重家风建设,加强对孩子的管教,注重孩子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
2认真开展预防欺凌和暴力专题教育。
强化学生校规校纪教育,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班团队会、主题活动、编发手册、参观实践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对欺凌和暴力行为严重危害性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做到不实施欺凌和暴力行为。
研制学校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手册,全面加强教职工特别是班主任专题培训。
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等途径,帮助家长了解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知识,增强监护责任意识,提高防治能力。
加强中小学生违法犯罪预防综合基地和人才建设,为开展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专题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
3严格学校日常安全管理。
中小学校要制定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将其纳入学校安全工作统筹考虑,健全应急处置预案,建立早期预警、事中处理及事后干预等机制。
加强师生联系,密切家校沟通,及时掌握学生思想情绪和同学关系状况,对可能的欺凌和暴力行为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
严格落实值班、巡查制度,禁止学生携带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进入学校,针对重点学生、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开展防治工作。
4强化学校周边综合治理。
依托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系统,整合各有关部门信息资源,发挥青少年犯罪信息数据库作用,加强对重点青少年群体的动态研判。
进一步加强校园及周边地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校园及周边地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全覆盖。把学校周边作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的重点,加强组织部署和检查考核。
公安机关要在治安情况复杂、问题较多的学校周边设置警务室或治安岗亭,密切与学校的沟通协作。要加强学生上下学重要时段、学生途经重点路段的巡逻防控和治安盘查。
本文来源于教育部官网、央视新闻、中国教育新闻网《当孩子受到“校园欺凌”后家长需要做些什么?》《三联生活周刊》:《校园霸凌:少年留学与青春危机》、浙考一点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