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的原因,微信几乎99%的验证都会通过,所以验证她的时候,我并不知道她是谁。
她开门见山,直接就表明了身份,说自己是***(橙乡网曾经报道过的一个女孩,该女孩接受过来自社会的捐赠),问我认不认识她。点开她的朋友圈,的确转载了不少地方上的新闻,而且还有一部份学校生活的相片和小视频。所以,我也很自然的用她自称的身份将她作了一个小备注。
这些天来,她每天都给我发信息,总是几句固定的问话:“在吗?”“在干吗呢?”,我一直觉得小女孩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想说,于是也愿意给以回应。所以当她说,能不能和我作朋友,能不能和我聊天,我非常肯定的回复了她。可是,她似乎并没有和我交流内心的打算。
加了我几天以后,她直接给我发了一句“给我发一个红包!”。在我追问时,她迅速的撤回了自己索要红包的信息。
我当时纳闷了,照常理,一个小女孩对着一个并不熟悉的人,恐怕是提不了这种要求的,更何况,前面并没有半点铺垫提到自己有任何的困难需要帮助。想着前几天,她每天的聊天记录都透露着一种迫不及待,我顿时觉得,这个号做的多半是蓄谋以久的骗局,于是特别干脆的拒绝她“我为什么要给你红包?”她回答了我一句“没有为什么”,然后第二次重复“给我发一个红包”。在我再次询问并问及她父亲时,剧风突变。
她撤回了所以索要红包的消息回答了一句“那算了”,接着又发了一句“我不是本人”。原本只是想确定这个打着“我们关注着的女孩”旗号的她到底是谁,这突变的剧风,让我一下子觉得没那么简单。究竟是怎么回事?我必须了解清楚。
在我追问下,她开始强调,刚刚发信息的不是她本人,而且她同学,她并没有需要向我索要红包。她反复向我解释刚刚发信息的是她自己的朋友,而且解释说朋友的姐姐网名和我一致,而且朋友正好也用她的手机加了姐姐,刚刚没看清头像就向人要钱,是认错了……
我其实特别不愿意把她往坏的地方想,毕定,如果真的是她,她也就是个孩子。如果不是她,按语气逻辑,手机那头肯定也不是成年人。为了了解事件背后的真相,我多方联系,找到了曾经报道过那名女孩的手机号码,对照后显示与微信上绑定的是同一号码。也就是说,加我微信的,不是别的,的确是那名曾“受惠”于捐赠的女孩,甚至在了解中,我得知,我并不是第一个她主动加好友要红包的网友。
这是一个特别蹩脚的剧本,而且,当事人,还是一个孩子。这是让我特别心痛的地方。通过在微信上索拿红包,我相信,她成功过,要不,她不会反复一而再,再而三的向陌生网友索拿。我也相信,她也失败过,否则,她不会如此淡然的找一个借口开脱并直接将我删除。
不过,今天谈到的事件,我不想把它定性为关于爱心与欲望之间博弈的胜负,我只是想通过这个事件让每一个善良的人懂得:真正的救助是一种心底的救赎,需要长期的关注与持续的经营。如果只是表面意义上的“帮助”,可能最终酿成的却是另一杯苦酒。我也希望,大家不要过多的去责备文中的小女孩。她是有问题,但真正有问题的不只是她,还有我们每一个把公益想得片面的成年人。
作为孩子,她本应纯洁的如一张白纸,但是却因为成年人简单的“施助”让她误以为,被救助是一种身份,甚至是可以牟利的名牌。所以,在与我沟通的初始,她直接让我用百度去搜索她的身份……一名少不更事的未成年人,在短短时间,通过社会捐赠,重获新生,她想知道,这种公益,是否可以让她拥有的更多。
我不想把她想的太复杂,我更愿意她是一个聪明却需要引导的女孩。所以在文中,我隐去了她的所有信息。我也承诺,她的身份,将成为一个我和她之间的秘密,我不会再提起。聪明如她,我希望她在看完这篇文章后能真正明白,好日子不是要来的,更不是骗来的,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在获得尊重的同时获得自己想要的未来。
繁花总爱迷人眼,前路漫漫,珍重。
来源:江安橙乡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