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涛
李庄东岳庙位于李庄镇同济社区,始建于明正德年间,于清道光七年(1827)重修,坐南朝北,现存的前殿、中殿、后殿、十二殿、玉皇殿和厢房组成为复合式四合院,占地面积3046平方米。十八级垂带式梯步通往正门,正门宽2.5米、高3.9 米,正门二柱阴刻有对联“丙地东皇,万物滋其长养;甲宫南面,群黎荷乃帡檬”。前殿为硬山式顶,面阔三间13.2米、进深三间7.3米、高约7.5米。中殿为硬山式顶,面阔三间9.5米,进深三间9.2米、高约7.5米。后殿为硬山式顶,面阔五间24米,进深三间11.7米、高约9米。玉皇殿为硬山式顶,面阔三间8.4米、进深三间8.7米、高约8.7米。整个东岳庙保存完好,2007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文物保护单位。
李庄东岳庙大门
东岳源自我国古代山神崇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而形成的五岳文化,五岳分别是中岳嵩山(在河南省郑州登封市,海拔1491.71米)、东岳泰山(在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海拔1532.7米 )、西岳华山(在陕西省渭南华阴市,海拔2154.9米)、南岳衡山(在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海拔1300.2米)、北岳恒山(在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海拔2016.1米)。
在五岳中,东岳泰山不算最高,但地位最尊崇。在阴阳五行学说中,泰山位居太阳升起的地方,也是万物发祥之地,因此泰山神具有主生、主死的重要职能,并由此延伸出了新旧相代、固国安民、延年益寿、长命成仙、福禄官职、贵贱高下、生死之期、鬼魂之统等职能。东岳的主神东岳大帝又称为泰山神,在民间传说中,东岳大帝(泰山神)主管着世间一切生物出生大权,是上天与人间沟通的神圣使者,是历代帝王受命于天治理天下的保护神。
泰山上的“五岳独尊”石刻
秦汉以来,几乎每个新王朝建立都会在泰山上进行封禅或祭祀,泰山神的影响逐渐渗透社会各阶层,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历代帝王对泰山神尊崇有加,唐代封为“天齐王”,宋代晋为“仁圣天齐王”“天齐仁圣帝”,元代加封为“天齐大生仁圣帝”,明代恢复为东岳泰山神。随着泰山神影响的扩大,在全国各地几乎都建有规模不等的东岳庙,形成了泰山崇拜。明清时期,祭拜东岳大帝泰山神还纳入了国家祭祀的范围。
东岳大帝(泰山神)塑像
在以往的李庄,每逢农历子、卯、午、酉年的三月二十八日(传说是东岳大帝生日)都要举办东皇会。东皇会从筹划到结束要历时近一月的时间,其中最为热闹的即为“出神”仪式,这一仪式把庙会气氛推到高潮。“出神”仪式是将东岳庙内诸神木刻像全部清洁一新,东岳大帝木刻像则穿上新制龙袍后,按顺序由众人抬出沿李庄主要街道出游一遍,不走重复路线,返回庙中安放回原神位。凡出神队伍所过之处,街道两旁人家均要设下香案祭拜并燃放鞭炮。“出神”仪式结束后,就在庙门前的大操场坝上早已搭好的戏台上演出川戏。
民国时期的李庄街景
李庄东皇庙会在举行期间,长江两岸邻近乡人都要赶来参加,在旧时代一般不允许抛头露面的妇女也可破例参加。清代诗人钟鼎荣的《李庄东皇会竹枝词》中曾写到:“满街旗影甚辉煌,策马三巡报信忙,小小背篼收拾就,阿娘都要去烧香”“同伴相呼到会场,儿父许我看高装,隔河渡水真难拢,催促船家打桨忙”。一时间,东岳庙成了李庄古镇的中心,热闹非凡。
李庄东岳庙老照片
到清末民初,随着民智大启、风气大开,泰山崇拜逐渐式微。1928年4月7日,中共宜宾地下党组织以李庄东岳庙为指挥部,直接领导了以李庄、牟坪为中心的“南溪农民暴动”。在抗战期间的1940年冬,从云南昆明迁来李庄的同济大学,其工学院、法学院就设在东岳庙内。工学院、法学院在李庄的近六年中共有六届学生在此毕业,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如今的李庄东岳庙内,也主要展示和陈设这一段历史。
1942年同济大学工学院(设在东岳庙)土木系师生合影
来源:宜宾史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