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宜宾的大街小巷上随处可见:磨刀、补碗、爆米花、捏面人、吹糖人摊…
也许是因为长大的缘故,那些童年时的那些记忆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
在机器的时代,一些传统工艺匠人静悄悄地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中,那些老行当你现在还记得多少?
老行当之吃货篇
糖 画 ◆ ◆ ◆
记得小时候,在宜宾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中,最受欢迎的就数“糖画”了。只要在街头看见围成一团的小孩子,那必定能看见糖画师的身影。
“糖画”是以糖为材料来进行造型的。所用的工具仅一勺一铲,糖料一般是红、白糖加上少许饴糖放在炉子上用温火熬制,熬到可以牵丝时即可以用来浇铸造型了。在绘制造型时,由艺人用小汤勺舀起溶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画出造型,民间艺人的手上功夫便是造型的关键。当造型完成后,随即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
一般大人带着上街赶集时,都会碰见这样的摊子。每次都希望转到的图案越大越好,吃的话还要省着吃,不敢咬只敢舔,生怕一下子就吃完。
爆 米 花 ◆ ◆ ◆
小时候,爆米花师傅一声“放炮老哦”,旁人立即捂住耳朵,“砰”!一声巨响,空气中飘出爆米花的香气。
爆米花,在上世纪80年代,是儿时和小伙伴最爱吃的零食了,也是那时的美食。那时,爆米花的人,一根扁担,一头挑风箱,一头挑铁炉锅,一双铁脚走街串巷,爆米花的生意,冬季特别火爆,爆一锅米花5分钱。 在儿时的记忆里,只要爆米花的机器一响,就知道要过年了,而父母就开始忙碌起来,上街置办年货……
“现在,科技进步了,机器也改进了,不要风箱用电瓶,不用扁担用车拉了。”我们再也听不到那声巨响,我们再也无法拥有一个充满好奇心的童年了。
叮 叮 糖 ◆ ◆ ◆
“叮叮当、叮叮当……”这是挑麻糖担子来了。敲麻糖的“家伙什”相互敲击发出的声响就是他的招牌吆喝,麻糖也就得了一个形象的别名——叮叮糖。
麻糖,这一儿时常见的零食,现如今少了很多,“叮叮当”的吆喝声也驻留在了对儿时的甜甜回忆之中。
现在偶尔还能在宜宾的街上看到,有好几次自己也有买回家,不过始终味道没有小时候吃的那么香甜,也许是因为自己长大,不再小时后那般期待,亦或许真的是味道变了....
老行当之实用篇
弹 棉 花 ◆ ◆ ◆
所谓“弹棉”就是棉花去籽以后,用弦弓来弹,一般是用旧棉重新弹,使已经“结”、“实”的絮棉被、棉衣的棉,变得更加松软。弹棉花的店铺比较简易,但多是上门服务,往往就在院子里,空地上,用条凳支上门板,搭个床即可以开工。
弹棉花是一种老手艺了,虽然如今在城市里已经不多见了,但是40岁以上的人都会对“弹棉花”有着清晰的记忆。“钩棉、弹棉、压棉、牵纱、揉棉,五道工序下来,才能做出一条手工的棉花被。一个人一天可以做两条。目前从事这个行业的工人大多已经年过半百,已经没有年轻人肯学弹棉花了。”
讲真的最好的,最放心的还是这样弹出来的被子盖着才舒服。
编 草 鞋 ◆ ◆ ◆
在穿草鞋的年代,由于物质匮乏,人们经济条件不好,所以编草鞋也成为了一门手艺。草鞋编的好,买的人就多,因为买一双又便宜又可以穿得长久。
现在,机械的工艺取代了他们的手艺,草鞋已经渐渐退出市场,编草鞋的人也已“退出江湖”,但有一种可能的存在,就是我们把草鞋当做一种新的商品来卖的话,就给手艺人的手艺传承提供了可能。
不过始终相信,真正精致的手艺,是不会被淘汰的。
补 锅 匠 ◆ ◆ ◆
“补锅噢,补锅噢…”听到这样的吆喝,仿佛回到了从前,谁家的铁锅坏了就会赶紧拿出来;补锅匠支起小火炉,拉起风箱,化上铁水,将铁锅的小洞清理,手上托着一块垫布,布上放些木屑,对着锅的小洞,从背面把溶化的铁水倒到小洞上,布棍一顶,片刻时间,补好的锅就能烧菜了!
磨 刀 匠 ◆ ◆ ◆
“锉刀、磨剪子……”,在老街深巷,“嚓、嚓、嚓……”一路“惊街”,一声吆喝,可忙坏了家庭主妇们,纷纷找出钝刀,锈剪子,循声而去。
剃 头 匠 ◆ ◆ ◆
借助推子、刮刀、剪子、梳子等简单工具,老师傅按照客人的要求,十指运动,左右配合,工具轮番上阵,上下兼顾,协作。半个小时后,由长变短,面目一新,耳鼻舒畅,精湛的手艺向人们诉说着,其实并不是万事开“头”难。
老行当之技艺篇 捏 面 人 ◆ ◆ ◆
面粉,刮子,竹篓,梳子,剪刀是捏面人的基本行当,灵巧的手捏出了一个五彩疯癫的世界,这个神奇的画面给我们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修 钢 笔 ◆ ◆ ◆
曾几何时,拥有一只钢笔是我们学生时代的憧憬,在商品尚不能达到如今丰富之时,东西坏了便是想办法修好。于是修钢笔的人就是我们的“装备保障”,他们时常出现在路边、学校旁,用简单的工具就能将钢笔修好复原。
修 表 匠 ◆ ◆ ◆
在老一辈人眼中,手表是响当当的“老三件”之一。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宝石花”、“钻石”牌手表人们耳熟能详,还有重庆出的“山城牌”。在那个时候,修手表可是一个人人羡慕的行当。
曾经,手表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物品,而现在人们更多是用来做装饰或象征身份。时针在不停转动,却也带走了那段属于修表人的往日辉煌。
篾 匠 ◆ ◆ ◆
在过去,塑料制品没有现在这么普及,人们日常用品多为竹筐、背篓等。那时家家户户都有着不同种类的篾器,用坏了就得修补或新置。如果自家不会这门手艺,就得延请篾匠到家,砍竹、剖篾、编制,所以篾匠在当时是个非常吃香的职业。
然而,随着塑料制品和不锈钢铝制品的出现,篾制品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被淘汰。
现在,从竹子开片到刮篾,都有机械化操作,再也无需繁琐的人工劳作。所以与篾制品息息相关的篾匠也日渐没落,街头也再难觅他们的踪影。
小时候大街小巷随处能见的老行当,如今已离我们那么远。
但他们带给我们的却是满满的回忆,这些属于80、90后童年的记忆埋藏在心灵深处,他们是生活中最伟大的艺术家!
来源:宜宾零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