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正仁生前在屏山县中都镇永福村小学校门口留影。
一位老师、四个学生,是那个偏远的山区村小的所有成员;无论是语文课还是数学课,每天排课表教师那一栏永远是他的名字。拿着微薄的薪水,他在乡村当了20年教师。为了让村里的孩子能够就近上学,他在村小坚守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一位老师和四个学生,就是这个学校的全体成员。
邓正仁和他的四个学生
“我们刚刚预习了三年级下册语文课《绝招》。”4月6日中午,刚刚上完课的4个孩子——邓雨琴、邓英杰、胡永超、邓宋利叽叽喳喳地说,很是活泼。他们是学校里仅有的学生,两个男孩、两个女孩。
“邓老师对人特别好,我们很喜欢他,他以前还背过我……”孩子们说。
胡永超是永福村人,今年11岁,家就住在这山沟里。在教师办公室里,还挂着孩子们送给邓正仁的花篮。
老师办公室里的课排表上,每天上几节课、什么课、何时上,记录得清清楚楚。在教师那一栏,则只有“邓正仁”3个字。
学生送给邓正仁的礼物。
曾经,每逢新学期开学,邓正仁都要步行3个小时到最近的基点校把4个孩子学习所需的书本背回学校,一个来回就是一天。如果下雨,山沟里涨水,邓老师要将孩子背到山沟另一边,直到村道修通那天。
就算村道通了,这里仍然偏远。在屏山县中都镇的全日制小学中,学生多的有近300人,少一些的也有三四十人。只有4个学生的中都镇永福小学格外特殊,中都镇中心校校长胡定海感叹,“中都镇原本就够偏远了,而永福村则是‘偏远中的偏远’。除了邓正仁,没有一位老师愿意留在那个地方。”
在邓正仁的争取下,学校里有乒乓台等体育设施。
红烛耀山间 坚守二十年
屏山县中都镇永福小学坐落于崇山峻岭深处一个名叫“高洞溪”的山沟里。这里与乐山市马边县毗邻,彝、汉群众杂居,交通极为不便,乘车至屏山县城需要近4个小时。
1995年,邓正仁凭借初中文凭成为该校一名代课教师。2010年他取得专科学历,通过公招正式进入教师队伍。
这个学校的学生最多时有三四十人、3个教师。后来,当地许多村民走出大山在外打工,带走了孩子。学校的学生也越来越少,从几十人到十几人、几人。今年,学校里只剩下4名学生,而另外两位老师先后调离。
邓正仁成为留在永福小学的唯一一位教师。他常常要走10多里山路,将学生所用的书本、课桌椅、营养餐等物资用背篼从中心校背回来。长期早出晚归,邓正仁养成了一天吃两顿饭的习惯。20年中,他放弃了“下海”经商的机会,放弃了到条件更好的学校任教的机会,一直守在这里。
崎岖的村道,也是近两年才刚刚修通。 因为他的坚持 学校得以保留
邓正仁记得,2004年,一个关乎永福小学命运的消息传来:上级要求各地整合教育资源,主管部门有了撤销永福小学的打算。这一计划一旦实施,学校里剩余的孩子就面临失学。因为新学校离永福村有15公里崎岖山路,孩子们不可能走读,而寄宿制所花费的接送时间和生活费成本不被家长们接受,他们宁可不要孩子读书了。
最终,在邓正仁的苦苦坚持下,屏山县教育主管部门改变计划,同意保留这所小学,并且将它列入了学校危房改造工程计划。
2011年初春,永福小学的新教学楼在响彻山间的鞭炮声中破土动工了。孩子们欢呼雀跃,邓老师热泪盈眶。从此以后,邓老师除了出现在课堂上,还经常忙碌在修建教学楼的工地上。邓正仁看看这里、敲敲那里,成为工程质量的义务监督员。
2011年底,一排砖混结构的三层楼房终于在“高洞溪”这条偏僻而又狭窄的小山沟中间矗立起来了!曾经四壁透风、屋顶漏雨的危房,变成了窗明几净的楼房,教室内桌凳整洁,教学楼前有宽敞的混凝土操场。
邓正仁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把这四个孩子送毕业。 老师离世 众人协力实现其夙愿
可就在4月10日,噩耗突然传来:邓正仁因突发心肌梗塞于4月8日晚去世。
没有了老师,中都镇永福小学的4个孩子何去何从?胡定海说,事发后,中心校立即向中都镇党委政府和屏山县教育局汇报了情况,“我们按照县局及中都镇党委政府的指示,于9日中午赶到永福小学,会同永福村两委,与学生家长共同商议学生就学问题。最终,4个孩子的家长表示,他们知道,让孩子读书是邓正仁老师的夙愿。为了老师的愿望,也为了孩子的将来,他们愿意让孩子们到其他学校继续读书。
目前,中都镇中心校已将4个学生分流至屏山县夏溪乡渔溪基点校,采取寄宿制就读。该校表示全力配合,解决好新学生读书和生活问题。
来源:宜宾新闻网
|